六祖坛经全文网
六祖坛经全文网
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-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
主页/ 佛本生故事/ 文章正文

佛家的“心”是表示状态的副词,菩提心,是指菩提智慧照见的积集

导读:佛家的“心”是表示状态的副词,菩提心,是指菩提智慧照见的积集“心”是什么呢?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,心可以是心脏,也可以是思想、是感情。那么佛家对“心”的概念又是怎么定义的呢?从佛家的常用术语“攀缘心...
佛家的“心”是表示状态的副词,菩提心,是指菩提智慧照见的积集

“心”是什么呢?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,心可以是心脏,也可以是思想、是感情。那么佛家对“心”的概念又是怎么定义的呢?从佛家的常用术语“攀缘心、真如心、菩提心、妄心、真心”可以知道,佛家的“心”指的肯定不会是心脏,佛家的“心”似乎也包含有思想的意味,却比思想更为抽象了些。如果把佛家的“心”当成思想来看待,那么“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”这句经文就很难解释的圆融通透。

当年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问道的禅宗公案:慧可曰:我心未安,乞师与安。达摩曰:将心来,与汝安。慧可良久曰:觅心了不可得。达摩曰:与汝安心竟。慧可大悟。慧可是大悟了,可是读公案的我们或许还是一头雾水。

在楞严经中,阿难对“心与目”的所在,从“七处”分别推定,都被佛陀否定了。佛陀的这一番否定,让阿难明白了自己之所以会有这些错误的七处推定,是因为“不知真际所诣”。就连认知“心与目”的方向在哪都不知道,当然也就不可能找得到“心与目”了。阿难一开始把“心”当成与“目”相类的器官来从七处推定被佛陀否认后,当然就把“心”当成了思想来推定,阿难说:“而我以心推穷寻逐,即能推者,我将为心。”佛言:“咄,阿难,此非汝心。此是前尘虚妄相想,惑汝真性。但汝于心微细揣摩,若离前尘有分别性,即真汝心。”

个人觉得楞严经的这些经文也是很难让我们形成对“心”的清晰定义的。在解深密经中,有一段经文应该是对“心”有着明确的定义的。“亦名为心,何以故?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。”“广慧,若诸菩萨于内各别,如实不见阿陀那,不见阿陀那识;不见阿赖耶,不见阿赖耶识;不见积集,不见心。”解深密经,对“心”的定义为:“积集、滋长”

为什么佛家的“心”觅之了不可得呢?因为佛家的“心”并不是觅之而可得的东西。佛家的“心”,就不应该是个“名词”。我们总是把佛家的“心”想当然地当成了“名词”去理解,所以总会是一头雾水。佛家的“心”应当是个“副词”,表示某种积集状态的副词。

如果把佛家的“心”当成名词,那么菩提心,就会是像菩提一样的心;攀缘心,就会是像攀缘一样的心;虚妄心,就会是像虚妄一样的心;真如心,就会是像真如一样的心。这么一来“心”就会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概念。“心”这么重要的一个概念如果都是混乱的,又怎么可能对佛经的经文有切实可靠的理解呢?

要是把“心”当成表达状态的副词,就不会出现概念的混乱了。把“心”理解为表示某种积集状态的副词时,“菩提心”的中心词是“菩提”,而心是一种状态。菩提心,菩提状态下的积集,用菩提智慧所照见的积集,虽有积集,不复生迷的积集。“攀缘心”的中心词是“攀缘 ”,攀缘心,攀缘状态下的积集,用诸妄想迷绕其中的积集。

佛家说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”,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虚妄的东西就不应该用名词这样的实词来表达,而应当用的是虚词是副词。虚妄的幻生,是一种状态,是某种积集。因为“心”是一种积集的状态,所以“觅心了不可得”就对了。所以当慧可说“觅心了不可得”时,达摩说,“与汝安心竟”。

愿佛佑吉祥

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