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全文网
六祖坛经全文网
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
主页/ 慧净法师/ 文章正文

远离讥嫌

导读:回顾台湾到日本留学的比丘之中,竟有一半还俗,究其原因是日本社会很繁华而又很开放,五欲生活丰富,女人温柔,到处充满声色犬马的诱惑,身处其中,稍一不觉,便成日日陷入而不知之势。 然还俗的当中,有的在当地结婚滞留难归,有的回来却从此不得不隐姓埋名。当然他们都懊悔一时的迷失,想从新脱俗,过清净自在的生活,奈何已身陷枷锁,无法如愿。而净也曾遇到从某地区某大佛教团体所派出的一位比丘,到日本进入研究所进修学...

  回顾台湾到日本留学的比丘之中,竟有一半还俗,究其原因是日本社会很繁华而又很开放,五欲生活丰富,女人温柔,到处充满声色犬马的诱惑,身处其中,稍一不觉,便成日日陷入而不知之势。 然还俗的当中,有的在当地结婚滞留难归,有的回来却从此不得不隐姓埋名。当然他们都懊悔一时的迷失,想从新脱俗,过清净自在的生活,奈何已身陷枷锁,无法如愿。而净也曾遇到从某地区某大佛教团体所派出的一位比丘,到日本进入研究所进修学位,不久躲躲藏藏地与人同居,不知后来如何。可悲! 人是感情的动物,稍一不慎,日久生情,乃是常理,终使自己难以自拔而误了平生,不免令人叹息。因此大圣佛陀禁止男女僧众同住同行,纵有言语,亦应摄心。佛陀慈悲的呵护所垂示的教诫之语,真是保护僧侣的坚锐甲胄。一个人一旦与人有了不当的感情,那便是痛苦的开始,从此心里有了感情的担子,隐约增添了无谓的苦恼,最后难免有损佛门的清誉。 (近来)有几个地方或写信或电话传来了一些可怕的是非,令人难以置信,也难以不信。毕竟仁者出家不久,有些方面见闻未广,未必能持好分寸。好在后来澄清了一些误会,很欣慰你能清净自持,磨而不磷,在涅不缁。 往往当局者迷、旁观者清,所以别人始终是自己的一面镜子,面貌之垢不易自觉,承蒙他人指出,使自己有擦净的机缘,则对方无宁是自己的良师益友,足可称谢。因此应该畏惧人言。儒家亦言: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、畏大人、畏圣人之言。”天命是指因果法则,大人是指众人舆论,而圣人之言神钦鬼伏,故大圣释尊的垂诫更应遵守。玉不琢不成器,人才如玉,经过锻炼更能成为连城大器,故精金美玉都从烈火中锻炼而来;希望仁者能畏惧人言。 回忆慧净出家之初,家师上人即常告诫说:“要断绝女缘,彻底远离讥嫌之人,避开讥嫌之地,不妥协,不苟且。”诚然,出家人重讥嫌二字,故有“讥嫌戒”的戒律;能守讥嫌戒,就能保护佛教,保护他人,保护自己;如此则众生欢喜,龙天欢喜,弥陀诸佛无不欢喜。 佛门是最讲“洁”字的,尤其是割爱辞亲,成为人天师范,其身口意的行为是信众的楷模,所以出家众的立身处世要比在家众严谨,固应严以律已,谨言慎行,持身如玉。信众对于佛门,尤其是身负弘法之崇高神圣使命的比丘,其眼睛总是特别雪亮,要求也特别严格;万一被发现有了某些不如法,难免因失去了可敬的对象而产生失望之心。 仁者是男众,希望以仁者的才德在当地培养志同道合的男众(应该不难),彼此协力,弘扬弥陀悲愿,拯救如下雨般将堕地狱的群萌。毕竟男众与男众相处,不起人疑,能增信赖。家师上人亦常告诫说:“出家人应以法为重,如果为了某一个人而失去了广大的信众,便是法门的罪人,愚痴的行为。”此语慧净至今顶戴奉持,不敢或忘。 中国古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:讲仁义、敦伦常、重孝道、尚礼节。这固然是儒理教化的普及,也是佛教因果的扎根。大陆大多还能有此保守,可惜台湾饱暖思淫欲,竞相学习日本、欧美开放的风潮,致使国中生半数有性经验,高中生堕胎随日而增。所谓人心不古,世风日下,欧美日本如此,台湾亦然。难得大陆能维持保守的美德,可喜可贺。佛门始终是保守的,唯有保守才能维持佛法的面貌。在此浊恶之世,犹如人处暗中,唯有佛法是唯一眼目,曜世明灯。但可悲的甚至有僧众倡言开放,并谓“只要喜欢,有何不可”,闻之惊心。末法之世,厚生利用之术一日千里,而修身养性之道如江河日下。 家师上人曾言:“出家人有三关:名关、利关、色关,一关比一关困难,所以必须避免男女相处的讥嫌,万一不能,则应知守大体、有分寸。”家师语重心长,如同佛陀殷谨的垂诫,亦如亲鸾上人敏锐地对于爱欲广海、名利大山的可悲、可耻、可伤。事情不生于发生之时,乃由微而着,是故君子防微杜渐,必慎其独;而学道之人见机而作,知非即舍。 “君子以文会友,以友辅仁。”此信充满逆耳之言,然净爱护仁者之心,与之恰成正比。何况我们同为男众,同入佛门,同念一佛尊号,同蒙一光摄护,同托一莲化生;将见前生者导后,后生者访前,可谓四海兄弟,同气连枝。尤其净已上了年纪,而仁者正当年轻,将来前途未可限量,故以净土栋梁期之,若能自爱羽毛,则广大信众将蒙其福;倘若不慎有所差迟,将是广大信众之失。 古人说:“君子之爱人也以德,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。”慧净与仁者既同是男众,爱护之情甚切,若知而不言,言而不尽,则非真友、直友、益友,理不可默故,乃不避忌讳,披肝沥胆,剖诚相见,恺切直陈。然而圣贤之言,神钦鬼伏,人人敬重;净卑贱之人,语无伦次,不可见重于人,但望有益于仁者万一则足矣。顺耳之语容易使人汩没而不知;反而逆耳之言藏着佛恩的悲心。 古德有言:“修道无道友,家中无扫帚。”仁者离开道场,只身在外,上无良师提携,下无道友琢磨,而净忝与仁者长久已来相知相惜,才敢呈上肺腑之言;若是别人,自应噤若寒蝉,所谓“路逢剑客须呈剑,不是诗人不献诗”,亦如“自己家里人,方说自己家里事”。 世人犹如粪中秽虫,争处不知清净,乐秽不喜清流。我等既为沙门,立身行道,则不可为色所迷,为情所困;应防微杜渐,防患未然,严守讥嫌之戒。 净出家受戒之时,写了一首不像样的诗,自我期勉;文虽拙劣,聊与仁者互参: 前生已种出家缘, 世事纷纭不可牵, 今日袈裟披上体, 来年同佛往西天。(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)

\