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全文网
六祖坛经全文网
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
主页/ 布衣百姓/ 文章正文

何为清净布施,佛说要有这三颗“心”!

导读:何为清净布施,佛说要有这三颗“心”!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/独家稿件布施,是大乘菩萨行六度法门之首,何为布施...
何为清净布施,佛说要有这三颗“心”!

本文为莲荷居士首发/独家稿件

布施,是大乘菩萨行六度法门之首,何为布施

?《毗耶娑问经》中佛陀说:“既布施已,自食自净,施已报转,故名布施。”

佛陀说布施,要将自己拥有的,并且自己也需要的施于他人。布施财物,叫作财施;给别人精神上的抚慰,称为无畏施;为别人宣说佛陀的教导,劝诫他人向善,就是法施。布施也并非只对外,学佛人能把自己心中的烦恼扫除干净,帮助他人的时候,让自己过得怡然自得,这是内布施。

当然,也并非所有的布施,都是有功德的,譬如有人施舍财物,就像做买卖,今天舍于他人,今后定要别人报答他。此类布施有三十三种之多,《毗耶娑问经》称其为不净布施。如果仔细研究起来,其实每一条,都可作为学佛人的戒律。

佛陀将不净布施,比作将种子播撒在盐碱地里,因为布施的动机不纯,收成也不会理想。那么,怎样才是广结善缘,广种福田的清净布施呢?佛陀在经文中说,清净布施需要有三颗“心”。

佛言:“若人有信乐于众生而生慈心、常心、喜心,舍物布施,彼一切净,若愿解脱,如是布施,则为清净。”

慈心

佛门中有句话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,慈悲心是无条件的,不会选择布施的对象,所谓“不住相布施”,只要别人有困难,立马施以援手,这就是慈心。儒家文化中讲父慈子孝,慈悲喜舍,不讲究回报,就像父母照顾孩子一样,不求报答,自己把该做的做到,将来子女也会报答养育之恩。

不净布施,很多时候是没有慈悲心的,譬如“为胜他故,而行布施”,别人布施一分,我定要比他多,要布施两分;又或者碍于面子,因为周围人都施舍了,自己不做面子上过不去。诸如此类情况,都不算清净布施。

常心

小时候常被教育每天做好事,日行一善,是非常值得赞叹的清净布施,因为其中有恒常之心,不把布施当作功课,而是自己生活中一部分。布施有恒常心,不是一时冲动,不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,今天布施了,明天还会做。

与之相对的不净施,就缺乏恒常心,有时头脑发热,挥金如土,是位“有求必应”的大善人;有时悭吝少施,恨不得把一分钱掰成两半。譬如有人布施,单纯为了出名上新闻,等到目的达到了,就再难让他施舍分文,这就属于不净布施。

喜心

清净布施的关键,在于慈悲喜舍,布施之后,心中懊悔不已,恨不得去把财物索要回来,这就是不清净布施。

慈悲喜舍的精神,从小乘《阿含经》到大乘各部经典,都在反复宣说。何为喜心呢?维摩诘居士说:“有所饶益,欢喜无悔。”自己的施舍对别人有意,高兴都来不及,怎么会反悔呢?

以喜心布施,救人于水火之中,解他人燃眉之急,做的是雪中送炭的善事,而非锦上添花的点缀。所以,清净布施绝不会在施舍之后心生犹豫,怀疑别人骗他,后悔施舍财物,或者担心别人是否报答等等。

总而言之,清净布施,就是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,为他人做好事,内心慈悲,行善恒常,充满喜悦,把自己也需要的东西布施他人的同时,自己心灵也得到升华。

更多佛经解读、佛门典故,请关注莲荷居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