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祖坛经全文网
六祖坛经全文网
罗汉菜 隽永故事 禅是一枝花 小和尚的白粥馆 少林故事
主页/ 禅理故事/ 文章正文

你知道大乘佛教兴起的契机是什么吗?

导读:你知道大乘佛教兴起的契机是什么吗?昌乐法师讲解《妙法莲华经》第二十一课早期佛教的特质是以三宝为核心,大家一起向佛学习,学习佛陀所说的法,僧人们一起共修。僧其实是僧团的意思,以僧团为主的研习、修行佛...
你知道大乘佛教兴起的契机是什么吗?

昌乐法师讲解《妙法莲华经》第二十一课

早期佛教的特质是以三宝为核心,大家一起向佛学习,学习佛陀所说的法,僧人们一起共修。僧其实是僧团的意思,以僧团为主的研习、修行佛陀教义的组织,他们的生活资源是由在家居士们所供养的。这有一个前提,它一定要保证出家人、出家僧团一定是在弘法才行,每天要弘法,所以一定要乞食。

早期佛教释迦牟尼佛说,和尚们不能自己烧饭,自己烧饭,绝对犯大戒。为什么?因为自己烧饭你就不说法了,这也是为什么僧团有不能捉持金银戒的原因。问题是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也有一些出家人慢慢走上了定居的生活,他们也开始烧饭。特别寺院规模扩大以后,如果很多人一下子去村庄里面乞食,村庄里的人也吃不消。

所以导致了这样一个问题之后,印度的僧人们也开始定居。就是不出去讲法,只让听众来听法,这导致了经济上的自我运营,而对信众的依赖没那么强的时候,僧人们的修行从一开始乞食讲法、独处修行的风格变成了在寺院当中研习佛教,研习什么才是佛陀所说的教义。

随着释迦牟尼佛涅槃之后,时间越来越远,对什么才是佛陀的教义的争论越来越多的时候,特别以僧人为主的佛弟子开始慢慢研究什么才是佛陀的教义。然后在研究的过程当中,不断地表述新的论述、新的经典涌现出来。

于是佛教从一开始佛陀说法,加言传身教,言教加身教直观的内容,有了许多新的内容。大家看到:这就是佛的样子,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。当时佛陀说话就有一个很牛的观点就是:来者不拒,去者不留。我就怕你不来,来了我什么人都能调伏你。为什么?因为佛陀有这样的能力,他身上有正觉的力量。

后期的佛教虽然也有正觉的罗汉,但是更多的是思考的能力、学习的能力。人们觉悟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之后,《四十二章经》不是说吗?供养五百个和尚,当中一定有一个罗汉。《四十二章经》应该是早期的佛教经典,这句话的意思是,五百个人当中才可能有一个人觉悟,太少了。《法华经》当中说,听众皆是大罗汉

五百个人当中有一个罗汉,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话也太可贵了,竟然只有一个。到了中国来以后,死掉的才是菩萨,活着的都不是菩萨,觉悟的人更少了。寒山跟拾得就是因为被别人发现他们是菩萨以后,他们就走了,所以在中国,觉悟变得越来越难。

僧团开始研究佛陀的教义越来越深之后,导致了一个问题,虽然是对佛陀的教义研究的越来越多,能力越来越强,但让初学者越来越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。

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毕业之后,我的阅藏的计划是,其实我当时是想学俱舍论的。我从佛学院走出来,最终走入寺院,可以说就是学俱舍论给我的打击。原来我想,因为俱舍论是部派佛教的核心,是集大成,我要把俱舍论学明白以后,佛教的基本问题我都能理清。可是俱舍论我学了一年半下来,我竟然不知道俱舍论想说什么,它说的都是稀奇古怪的问题,我不觉得这些问题有价值,我不觉得这些问题对我的解脱有帮助。

我当年应该是读过六年佛学院的人,我竟然不知道俱舍论说什么。所以对于这样的论述,当时我认为是我的能力有问题,在理论方面没办法学习,所以我后来就走上了寺院的管理岗位。

我说这个问题是说,佛教问题越来越复杂以后,以至于不但居士搞不明白,和尚我们也搞不明白,太复杂了。不像佛陀早期的教义,比如《阿含经》很简单,你只要照着做,很容易得解脱。可是后面的论著真的复杂,这也导致了教义的复杂化、僧人的自我封闭化,使得佛教与民众距离越来越远,这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契机。

大乘佛教兴起的契机,把重心放在了弘法上,解释什么才是人们能够易行、便捷得解脱、得欢喜的佛教上面。把重心关注到出家人,或者说关注到说法上面,于是佛教进行了一个重大的改革,给佛教带来了无限的生机。

原来的佛教死气沉沉,和尚们在学,居士们在看,和尚们在看,居士们在学,大家相互都搞不明白,这个是很大的问题。所以,大乘佛教它是把重心放在了弘法上面,把重心放在了教义的浅表化方面。所以居士佛教就这样兴起来了,所以大家看到的菩萨大部分都是在家人,我们上次提过这个问题。